您的位置:首页 > 高级中学 > 高二

高二语文罗素《我为什么而活着》教案设计

发布时间: 2022-04-08 23:05:20      来源:      点击:

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

手机查看

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目标: 1、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感情。品味文章的结构及语言特色。 2、过程与方法 首先总体把握作者的观点,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。采用探

我为什么而活着

教学目标:
1、知识与能力
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感情。品味文章的结构及语言特色。
2、过程与方法
首先总体把握作者的观点,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。采用探究式进行教学。
3、情感态度价值观。
通过学习这篇课文,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、生活有所思考。
 
教学重难点:
1、教学重点
总体把握作者的观点,引导学生对“我为什么而活着”进行探讨。
2、教学难点
本课型必须突出学生的活动,但怎样看待作者的这些观点,必须给予有力的引导,让他们正确认知自己为何而生的问题。
 
教学方法:
引导学生诵读,以探究学习为主。
 
课时安排:1课时
 
课前准备
学生:疏通字词,做到熟读成诵。布置练笔,你有什么样的人生设想?你的人生目标又是什么?
老师:准备让人感动的图片,以幻灯片形式展示来打动学生。
教学过程:
 
一、创设情境,导入新课。
1、导语设计
“我为什么而活着?”古往今来,人类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。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,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。有人碌碌一生,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;有人皓首穷经,苦思冥想,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。在座的各位同学,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?
    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。
2、作者简介
伯特兰·罗素(1872—1970),英国哲学家、数学家、社会活动家和政论家。 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。罗素一生著书71种,论文及其他文章甚多。他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,追求真理广泛涉猎各科知识,在哲学、数学、政治、教育、伦理、文学、宗教和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几乎各个领域,都有极大的建树,被西方称为“百科全书式的作家”。
 
二、研读课文,探究学习。
 
“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。”
——我爱因斯坦
 
1、找学生朗读课文,教师做朗读指导。
诵读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、凝练生动的语言、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体验,应读得从容、激昂,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,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,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。
 
2、课文思路梳理
本文思路较清晰,学生自己可以把握,可对学生适当引导,找学生上台写出文章的结构体系。
文章结构见板书设计。
 
3、探究性思考
(1)思考:罗素为什么说“这就是我的一生,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”。
要点:罗素觉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确而崇高的,回顾一生,问心无愧,并且不无欣慰。
(2)思考:三种追求间的关系?
要点:“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”是追求爱情、知识的真正动力 。
追求爱情,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;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、力量奉献给人类,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:关爱人类,救民众于水火之中。
结合一些罗素的事迹:
 
保卫和平的战士
1954年12月,因美国试验了第一颗氢弹,罗素在英国广播公司发表了《人类面临的危险》讲话。
1955年,他发起了有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素——爱因斯坦签名运动,并筹备了世界各国科学家讨论废除核武器问题的会议。
1958年,他组织了核裁军运动。
1961年,为反对美国政府发展核武器,89岁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静坐示威,结果被判处两个月的监禁。
1964年,他卖掉古书,创立“罗素和平基金会”。
1968年,苏联入侵捷克,罗素提出强烈抗议。
他作为一名国际和平战士,成了西方许多国家左派学生和群众中的一面旗帜。
 
4、发散思维
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谈面对“你为什么而活着”这个题目时,会产生怎样的思考?
学生交流讨论。
 
5、教师读学生范文。(见附录)
 
三、课堂小结
   鸽子,为和平而生,湖水,为万物而生;鲜花,为大地而生;树林,为地球而生。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,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。生命的枯荣全看你怎么去栽培。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。那让我们带着一份对“为什么而活”的思考结束我们今天的这节课!
 
四、布置作业
课外阅读一些随笔,收集相关资料,了解古今中外各层次人不同的生存观。

推荐阅读:

本站资讯转自各大媒体,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(83011890@qq.com)删除!

推广